乌鲁木齐:西域之窗的时空叠影

来到乌鲁木齐,那是2023年的深秋。

在下飞机之前,我对于乌鲁木齐的印象几乎都集中在《航拍中国》《这里是新疆》等纪录片中。在脑海里,那里的人们总会用湛蓝深邃的眼神凝望着无边无垠的黄沙。

city-1749426_1920.jpg

当我的航班落地之后,印象里有一半是对的,因为乌鲁木齐刚刚经历了一场沙尘暴。负责接机的司机小哥说我的运气真好,因为这场沙尘暴大约在6个小时前刚刚结束。“你的航班是今晚第二个准点降落的航班。”小哥说。

是的,我从东北的沈阳飞到西北的乌鲁木齐,从鸡头到鸡尾,一路追着黄昏线。到乌鲁木齐已经是午夜12点了,但是对于新疆的朋友而言,因为有2个小时的时差,此刻夜生活氛围正浓。

photo-26622972.jpeg 3k52949120863_f3329d8795.jpg

很多人都会把乌鲁木齐作为新疆之旅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往往会在这里睡一个安稳觉之后,人们会马上奔向阿勒泰的雪岭或喀什的老城。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由于幅员过于辽阔,以至于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尽可能的压缩在乌鲁木齐的停留时间,进而很难发现这座中亚最大城市中的美好与幸福。

红山,是乌鲁木齐的象征。它气势雄伟,形态壮观,就像一条头西脚东的巨龙一样昂首屹立在乌鲁木齐市区中心。登山远眺,整座城市尽收眼底。

在红山北面的克拉玛依东路旁,坐落着乌鲁木齐市政府的新大楼。这是一座2004年启用的智能化大楼。在政府新大楼对面,宽阔的南湖市民广场上分布着来自中、美、韩、奥地利、西班牙、白俄罗斯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雕塑艺术家们的形态优美的62尊雕塑,充分显示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所处的世界文化交融的枢纽地位。

delogo_17f2e2ee-faa3-3098-4a0e-11ac0d834681.webp

同样能彰显乌鲁木齐国际地位的,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地点——新疆国际大巴扎。“巴扎”,在维吾尔语里是集市、农贸市场的意思。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南路8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巴扎,它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

IMG_1818.jpg

走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扑面而来的民族风情集中且浓郁,让人惊喜之余也多了一份身在异乡的异客之感。新疆国际大巴扎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21769330613_b2ab1069af_k.jpg 22364721406_8fc12fcff7_k.jpg photo-27987227-2.jpeg

如果说新疆国际大巴扎是现代社会繁荣的写照,那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这能印证乌鲁木齐自古以来的交汇融合。

新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厅,展出的文物有完好的陶器、精美的玉器、栩栩如生的泥俑、色泽艳丽的织物、举世罕见的简牍和种类繁多的石器、铜器、铁器等,充分反映了新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

走在博物馆,“民族融合”四个字会贯穿始终。上万余件,集中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新疆境内的重要文化遗产。如汉代时,西域昆仑山北麓分布的羌族人众多,他们与西域其他各族都接受汉政府的统辖。这里展出的“汉归义羌长”印就是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IMG_1677.jpg

可以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就是一本立体的、浓缩的教科书,生动而富有韵味,直观而令人震撼。充分显示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之地。

除了博物馆,还有一个地方也能体现乌鲁木齐的厚重历史,那就是——老街。

其实老街位于天山区胜利路,离大巴扎并不算远,保留了老乌鲁木齐的味道。还没到老街,远远的就能看见浓郁特色的建筑,十分出片。漫步老街,馕坑肉、奶茶店一间接着一间,俨然是碳水爱好者的天堂。不过老街里不仅有最新疆的食物、最特色的建筑,还有最朴实的生活,听说这里的老人还会讲维吾尔语故事。民俗、市井、传统,以及生活气,是胜利路的底色。而它的肌理,满满都是生活的赤诚热情。

photo-1508598380528-ba1fc88b9c47.jpeg sunset-5829903_1920.jpg

时隔两年,再次回想起这次短暂但却印象深刻的乌鲁木齐之旅——老街巷陌,藏着悠悠岁月,它宛如城市的脉络,承载着人间烟火;异域风情,展现独特质感,它就像悠悠的驼铃,连接着中华与世界。